人間萬事9-往好處去想

首頁 > 星雲大師文集 > 人間萬事9-往好處去想

【推薦序】

分享到FB

展讀智慧之書/閻崇年

 

  星雲大師的《人間萬事‧歷史觀》即將問世,蒙囑寫一篇「推薦序」。其實,星雲大師之書,不需推薦,洛陽紙貴,自行五洲。

 

  我于星雲大師,心仰已久,謀面憾晚。他的著述,實在太多,二千萬言,讀不勝讀。近日,拜讀《佛光教科書》十二冊,啟發良多。我在佛光大學,開門見山,推窗觀海,燈光下,展書卷,第一冊第一頁,開宗明義寫道:「佛教人間化、教派統一化、教理科學化、度眾國際化。」這個理念的提出與實踐,是佛教史上的一座里程碑。

 

  《人間萬事‧歷史觀》是星雲大師在《人間福報》上刊載短文的結集。大師的弟子告訴我:大師的寫作,每天一篇,每篇千字,數十年來,從不間斷。我曾應約為北京《紫禁城》雜誌撰稿,每季一篇,寫了兩年,不能堅持,婉言辭謝。一次,我問大師:「您出差或其他原因不能寫時怎麼辦?」大師答:「我有空時多寫幾篇存貨。」又問:「最多一天寫多少篇?」又答:「二十二篇!」我驚歎,我讚歎!

 

  讀史經旨,大致有三: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修人生之心。于古今的通達,司馬光《資治通鑒‧進書表》說:「監前世之興衰,考當今之得失,嘉善欽惡,取是舍非,足以懋稽古之盛德,躋無前之至治。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,以史為鑒,可知興替。總之,讀史書,考盛衰,知興替,以史鑒,重修心,助資治。

 

  話還是拉回到本書。讀星雲大師的《人間萬事‧歷史觀》,三點感受,寫出就教。

 

  其一,中道觀。儒家講中庸,佛家講中道,同中有異,異中有同。這個「同」字,就是「中」。有人不贊成「中」,而力主「極」。這雖有道理,卻失之偏頗。一個「極」字,害了多少國人!書中反復說明禍福相倚、剛柔並濟、貧富有時、巧拙互用,就是突出「中」。為此,書中講了一個「南頓北漸」的故事:話說唐朝時,六祖惠能大師居住在廣東,宣揚的禪法以「頓超法門」為主;神秀大師在北方宣揚禪法,以「漸修」為上,於是時人就以「南頓北漸」稱之。其實,所謂「漸修」,千里之路不會一步就到,必須逐漸的到達;所謂「頓修」,就如一團雜亂的絲線難以理出頭緒,一刀剪下,立刻脫落。事實上,頓中有漸,漸中有頓,只是兩位大師各有所宗,後代的門人弟子於是說出了「南頓北漸」這一段掌故來。書中批評專走偏激路線的畸型人,沒有中道,任性偏激。

 

  其二,和合觀。大師對現實、對歷史持「和合」的觀念。書中痛惡歷史上殘暴的戰爭、廝殺、掠奪、焚燒,而主張國家、民族、宗教、貧富間的矛盾,要用「和合」的精神加以調解、處置。古今中外,歷朝歷代,王道者興,霸道則衰,這是千古不易的定律。他說:「人類的文化,重在融和,不在分別。」歷史上,雖有殘酷的戰爭,有無意義的死亡;但歷史上,萬里長城的構建,京杭運河的開鑿,敦煌、雲岡、龍門等石窟裡千年的雕刻、繪畫等藝術,都是人類的文化瑰寶,也是偉大的文明史詩,令人一見,油然生敬。大師指出:「能否光大中華民族,彼此團結統一,合而不分,能有這樣的希望嗎!」

 

  其三,發展觀。今朝有酒今朝醉,當日薪水當日光,他們人生百年,只當人生一日。歷史發展,不斷革新,祖宗之法,「法久弊生」。他舉例說:一間房屋還得年年油漆粉刷,給予更新;一件衣服,也要天天換洗,加以換新。人類歷史,貴在革新。《大學》講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這個「親」字,朱熹等詮釋讀新、意新,就是: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書中指出:這麼龐大的佛教,任他暮氣沉沉,沒有制度,沒有人才,沒有革新的理念,還能不叫人擔憂嗎?但是,大師是個樂觀史論者,他借用學者的話說:十八世紀是歐洲世紀,十九世紀是英國世紀,二十世紀是美日世紀,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人世紀。

 

  我期盼有閱讀能力的讀者,展讀《人間萬事‧歷史觀》一書,開卷有益,日讀一篇,豐富智慧,滋補人生。

       (本文作者為中國清史專家及北京社科院研究員)

書籍目錄

目錄